0703 化学(Chemistry)公司产品方案
一、学科基本信息
1、学科名称:化学,Chemistry
2、学科代码:0703
3、二级学科:
(1)070301 无机化学,Inorganic Chemistry (2)070302 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
(3)070303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4)070304 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
(5)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Polymer Chemistry and Physics
(6)0703Z1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 (7)0703Z2 化员工物学,Chemical Biology
(8)0703Z3 放射化学,Radiochemistry
4、授位类型:理学博士学位、理学硕士学位
二、学科简介(中英文)
bevictor伟德的办学可上溯至1907年四川高等学堂化学门与应用化学门的开办,逾百年来的办学历史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目前,bevictor伟德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是国家首批公司产品单位,1986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1999年获得化学博士授予权一级学科点,2000年获得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的博、硕士点涵盖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绿色化学、化员工物学、放射化学等二级学科。
公司团队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79人,专任教师120 人,其中正高职称58人,副高职称47人,博士生导师48名。目前有院士3名(其中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其中B类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1400余篇,在国际化学学科顶级学术期刊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上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30余项,获得授权8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总数逾1亿元。2010年获准“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新反应与新策略”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分别于2008、2010年获准“绿色有机合成化学”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两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学院建有国家重点学科(有机化学)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殊学科点(放射化学)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化学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包括了绿色有机合成化学、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关键核素分离与核废物处理、催化化学、生物传感器、生物质转化等,特别是不对称合成、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等研究领域在国际同行中具有重要影响。截止2014年12月,伟德bevictor中文版化学学科率先进入ESI前1‰(世界顶尖水平的学科领域),这也是伟德bevictor中文版目前唯一进入ESI前1‰的学科。
公司的国际国内教学科研交流合作频繁。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50余人次到校进行学术交流,每年派出30余人次出国(境)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港澳台(地区)等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近三年派出20余名员工出国进行合作研究(联合培养),派出近百名员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公司人才培养硕果累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bevictor伟德为国家培养各类化学人才上万名,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如陈荣悌、肖伦、高士扬等科学院院士,改革开放后培养的毕业生不少已成为政府部门、国内外高校、重要科研院所和经济实体的中坚力量。目前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硕士生400余人,博士生150余人。近年来,学院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模和体系进行逐步调整,在坚持教育、引导、管理、服务结合的育人体系下,明确“厚基础、个性化、主动性、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教导员、辅导员、班主任、学分制指导教师、任课教师、家长联动的立体管理模式,促进员工全面成才。学院员工一次就业率名列学校各专业前茅。
The College of Chemistry at Sichuan University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 years. In 1907, the chemistry class of the Science Department at the Sichuan School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redecessor of the College of Chemistry, was established. Over a century of discovery and experience has nurtured an excellent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a great educational tradition, which contribute to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talent-cultivation. The College of Chemistry was among the first colleges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to enroll graduate students. In 1986, the college began to recruit doctoral candidates; in 1999, the college was granted the First-Level Discipline (Chemistry) of Doctorate Degree Awarding and in 2000, was granted the 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of chemistry. Our MSc and PhD programs cover various fields of specialization including Inorganic Chemis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Organic Chemistry, Physical Chemistry, Polymeric Chemistry & Physics, Green Chemistry, Chemical Biology and Radiochemistry.
The College benefits from excellent faculty and staff. Overall, the college boasts 179 faculty members which include 120 full-time teaching staff. At present, the college has 58 professors and 47 associate professors. Among them are three National Academy members (one of whom is double hired), four Changjiang Scholars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e of whom is a chaired professor), six awardees of the National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one of whom earned a type B fund), one specialist for “the Thousand Talents Plan” (Type B), three national candidates for the “Millions of Talents Project in New Century,” one National Teaching Master, three awardee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Outstanding Young Scholars, four professors for “Recruitment Program for Young Professional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Colleg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 over 1400 papers have been included by SCI and over 80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on world-top chemistry journals, such as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etc. In addition, the College has applied for 130 invention patents, 80 of which were granted. The amount of research fund received by the College adds up to 100 million CNYs. From 2008 to 2010, the college was awarded the titles of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on Green Organic Synthesis”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Polymers”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10, the College was awarded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Group”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n the subject of “New Reaction and New Strategy of Highly Selective Organic Synthesis”. Our college boasts several key disciplines and laboratories: a national key discipline (Organic Chemistry), a national special discipline (Radiochemistry) gran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a National & Local Joint Engineering Laboratory, a key laboratory and a ke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gran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ur distinctive research fields include Green Organic Synthetic Chemistry,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olymer Materials, critical nuclide separation and nuclear waste disposal, Catalytic Chemistry, Biosensor, and Conversion Technology of Biomass etc. In addition, our research findings in asymmetric synthesis and halogen-free flame retardant material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international counterparts. By December 2014, ESI ranked the Chemistry Discipline at SCU among top 1‰. It is the only discipline at Sichuan University which has the high ranking.
The College of Chemistry collaborates with a variety of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By far, the College has establish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operation with many institutions worldwide, including the U.S.A., the U.K., France, German, Belgium, Japan, Korea, Canada, Australia,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etc. Each year, we have over 50 scholars visiting our college to give reports and over 30 faculty members going abroad for academic exchange.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we have over 20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s at our partner universities abroad and up to 100 students attend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r symposiums.
Since from 1949 wh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established, the College has made fruitful achievements i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boasts many distinguished alumni. Some of them are outstanding scientists who were elected as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the 1980s and the 1990s, such as Professor Rongti Chen and Professor Shiyang Gao; Some have grown to leaders in all walks of life. Currently, the College has more than 100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400 graduate students and 150 PhD candidates. And we keep adjusting our education system to better suit the need of students and the market. With an integrated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involving students’ counsellors, class advisers, course tutors, supervisors and students’ family, our students develop in an all-around way and become highly competitive on the job market.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能独立解决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际问题,能胜任化学及相关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研究型、创新型人才。
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目标:
掌握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2.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基本目标:
掌握坚实宽广的化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 3 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 3 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
学术型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制为 5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8年。
五、研究方向
1、无机化学
硕士:(1)配位化学及应用 (2)金属有机化学及应用 (3)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
(4)材料设计与制备化学 (5)无机有机杂化材料 (6)稀土元素化学
博士:(1)配位化学 (2)金属有机化学与催化 (3)生物无机化学
(4)无机有机杂化材料 (5)有机金属功能材料
2、分析化学
硕士:(1)光谱分析 (2)化学计量与生物信息学 (3)质谱分析
(4)化学与生物传感器 (5)色谱分析 (6)电分析化学
博士:(1)光谱分析(2)化学与生物传感器(3)色谱分析(4)化学与生物信息学
3、有机化学
硕士:(1)不对称合成 (2)生物有机化学 (3)有机合成 (4)有机金属催化
(5)有机功能材料 (6)全合成
博士:(1)不对称合成 (2)生物有机化学 (3)有机合成 (4)有机金属化学
(5)有机功能材料 (6)全合成
4、物理化学
硕士:(1)计算生物化学(2)催化化学 (3)仿生催化(4)生物物理化学(5)燃烧动力学
博士:(1)催化化学(2)分子模拟(3)理论计算化学
(4)燃烧动力学 (5)生物物理化学 (6)环境催化
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硕士:(1)高分子合成(2)功能高分子 (3)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4)生物降解聚合物与环境友好材料 (5)通用聚合物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
(6)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博士:(1)生物基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2)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3)功能高分子(4)聚合物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
6、绿色化学
(1)生物质转化化学(2)绿色合成化学(3)环境友好材料化学
(4)绿色化学品与绿色过程化学。
7、化员工物学
(1)生物材料化学(2)生物荧光探针及荧光成像(3)酶工程与生物催化
(4)生物正交化学(5)生物信息学
8、放射化学
(1)核燃料循环化学(2)新型功能材料与放射化学分离(3)环境放射化学
(4)放射性药物与标记化合物(5)同位素研究及应用(6)锕系元素化学
六、培养方式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培养员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或以导师为主的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制。
博士研究生应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加强优良学风和学术道德的培养。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位博士研究生都应该成立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组长为该生导师,其余人员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
七、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21学分)
1 必修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学时,2学分
研究生综合素质系列课程 18学时,1学分
学术交流活动 20次(其中2次为自讲报告),3学分
学科平台课程 研究专题 72学时,4学分
化学前沿 72学时,4学分
2 选修课 专业课 由研究生导师根据研究方向指导确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学时,1学分
学术英语写作 36学时,2学分
博士英语听说 36学时,2学分
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4门本学科硕士主干课程;跨一级学科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由学科或导师决定是否补修本学科硕士主干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3 其他培养环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在新生选课前,根据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员工研究方向和个人特点,由员工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填写《伟德bevictor中文版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表》,经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审核签字,交学院备案后执行。员工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个人培养计划,须征得导师及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课程最终选定后不得退选,如果考核不合格,必须重修至合格。员工修同一老师的课程一般不超过2门。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具体时间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但距离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应不少于两年,填写《伟德bevictor中文版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3)学期进展报告
开题后一般每学期一份,填写《伟德bevictor中文版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学期进展报告》,毕业时至少交三份。
(4)中期考核
第三学期期末进行,填写《伟德bevictor中文版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表》。具体考核办法按《伟德bevictor中文版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的规定》办理。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同时适用于提前攻博、3+2+3研究生): (总学分不低于40学分)
1 必修课
第一外国语(硕士研究生课程) 90学时,4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研究生课程)36学时,2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博士研究生课程) 36学时,2学分
研究生综合素质系列课程 18学时,1学分
学术交流活动 20次(其中2次为自讲报告),3学分
博士学科平台课程 研究专题 72学时,4学分
化学前沿 72学时,4学分
硕士学科平台课程(至少修9学分)
高等化学实验 54学时,3学分
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54学时,3学分
高等合成化学 54学时,3学分
量子化学基础 54学时,3学分
2 选修课 专业课 由研究生导师根据研究方向指导确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学时,1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学时,1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学时,1学分
注: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3 其他培养环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在新生选课前,根据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员工研究方向和个人特点,由员工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填写《伟德bevictor中文版硕博连读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表》,经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审核签字,交学院备案后执行。员工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个人培养计划,须征得导师及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课程最终选定后不得退选,如果考核不合格,必须重修至合格。员工修同一老师的课程一般不超过3门。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具体时间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但距离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应不少于两年,填写《伟德bevictor中文版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3)学期进展报告
开题后一般每学期一份,填写《伟德bevictor中文版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学期进展报告》,毕业时至少交三份。
(4)中期考核
第三学期期末进行,填写《伟德bevictor中文版硕博连读研究生中期考核表》,3+2+3员工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具体考核办法按《伟德bevictor中文版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的规定》办理。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总学分不低于 34学分)
1 必修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学时,2学分
研究生综合素质系列课程 18学时,1学分
第一外国语(硕士研究生课程) 90学时,4学分
学术交流活动 15次(其中2次为自讲报告),2学分
学科平台课程(至少修9学分)
高等化学实验 54学时,3学分
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54学时,3学分
高等合成化学 54学时,3学分
量子化学基础 54学时,3学分
2 选修课 专业课 由研究生导师根据研究方向指导确定。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学时,1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学时,1学分
注: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6门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由学科或导师决定是否补修本学科的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3 其他培养环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在新生选课前,根据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员工研究方向和个人特点,由员工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填写《伟德bevictor中文版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表》,经导师和学院主管领导审核签字,交学院备案后执行。员工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个人培养计划,须征得导师及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课程最终选定后不得退选,如果考核不合格,必须重修至合格。员工修同一老师的课程一般不超过2门。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具体时间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但距离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应不少于一年,填写《伟德bevictor中文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3)学期进展报告
开题后一般每学期一份,填写《伟德bevictor中文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学期进展报告》,毕业时至少交三份。
(4)中期考核
第三学期期末进行,填写《伟德bevictor中文版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表》,具体考核办法按《伟德bevictor中文版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的规定》办理。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是公司产品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的文献查阅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作论文开题报告,拟定具体的科研工作计划,并每学期提交论文研究进展报告。硕士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一年,博士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两年,相关具体要求由各学科制定。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参照《伟德bevictor中文版研究生申请学位应取得学术成果之基本要求》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