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王玉忠院士团队一直坚持全过程培养的育人理念,建立了覆盖入学安全教育、仪器设备使用培训、开题报告、周报表、小组讨论、研究进展汇报、以及毕业答辩资格审查等全过程培养模式。通过对研究生实行大团队老师集体指导和小组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员工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通过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讲学和举办文体活动丰富日常的学术和课余生活,并通过月评价、年度奖励和综合绩点等制度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鼓励研究生把优秀当作习惯。
多年来,团队研究生的培养从刚入学的实验安全教育与仪器设备使用操作培训开始,到由团队全体教师和研究生对每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通过会议答辩的方式提出问题和建议,指导研究生对开题工作做进一步修改完善;平时除了团队导师对研究生的个体指导外,员工的研究工作还会通过每周的周报与小组讨论会、周末研究进展报告会的形式在研究小组和整个研究团队的全体师生范围进行展示与交流讨论,并且小组老师会对每位研究生每周和每月的日常表现进行评价。对于在规定学制最后一学期累计日常表现为非常优秀的研究生,则同意其向所在学科直接提交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手续。其他研究生,则必须参加研究团队组织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申请的评审会,只有在评审会的答辩成绩达到一定分值后,研究生才有资格提出进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本年度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申请评审会在3月4日至12日期间采用网络会议平台,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经过前期审查,团队有4名应届博士毕业生和1名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平常表现评价或综合绩点符合直接参加6月份授位那一期的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免申请资格的答辩;其余5名应届博士毕业生和13名应届硕士毕业生参加了本次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申请评审。
本次资格评审答辩为限时答辩,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答辩时间分别不少于80分钟和50分钟,其中PPT汇报时间分别控制在50分钟和30分钟,讨论时间不设上限,由答辩委员会主席根据实际情况掌握,确保对存在问题的充分评估,从而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议(在此次实际答辩中,每位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总答辩时间都分别超过90分钟和60分钟)。答辩资格申请的审查委员会成员由实验室全体教师担任,通过在线评分系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最终给出申请人是否具备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以及受当前疫情影响下最早可以进行学位答辩时间的建议。鉴于与往年的答辩形式不同,本次的答辩评分标准主要包括5项评价要点: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总体研究目标的实现情况与研究工作的完整程度(30分)、创新性与特色(15分)、学术/应用价值(15分)、研究工作的难度(20分)及研究工作的工作量(20分) 。为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年度还试行硕士生与博士生相同的评审计分体系和标准,仅在划定申请参加首期授位时间的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分数线上有所区别,即博士研究生平均分低于75分、硕士研究生平均分低于65分的申请人,不能参加本年度最早一批(6月份)的学位申请答辩。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即将毕业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但秉承全过程培养的育人理念,王玉忠院士团队并未降低对学位论文质量的要求,而是严格执行该团队制定的 “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申请评审”制度,从研究目标实现程度与完整程度、创新性、学术/应用价值、研究体系系统和逻辑性等方面科学评价和考察员工论文研究工作的水平,及时指出毕业生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方法,对暂未达到培养目标的研究生作延期答辩处理,从而有效保证了公司产品质量。
供稿:郑冠祺 段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