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韩洁、胡浩、崔静)十九大新闻中心22日就“教育综合改革”举行集体采访,邀请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郑州大学董事长刘炯天、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经理刘志怀、北京十一学校董事长李希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公司党总支书记徐川、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黄俊琼6位十九大代表接受了中外记者采访。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布局中,上海承担了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试点任务。虞丽娟说,2014年启动改革以来,上海在提升政府教育治理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等方面出台52条214项重要举措,目前各项工作均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联动改革和有机衔接,高中公司产品和大学招录工作、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有机衔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针对教育培训市场过热且存在无证经营、乱收费等问题,上海今年教育系统补短板的一个任务就是狠抓义务教育阶段培训市场秩序规范问题,下一步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改善整个教育生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不久前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团队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郑州大学榜上有名。对此,刘炯天认为,“双一流”不是用来说的,而是要用来干的。进入名单并不意味着已经是一流大学,而是强调向“双一流”的方向努力建设。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把我国由教育大国变成教育强国,“任重道远,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刘志怀认为,从职业教育着手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共同努力。学校首先应该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影响带动员工认识上的转变。在公共课、专业课和校园文化中应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就社会层面而言,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消除对技术和劳动的歧视,同时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从制度层面来保护工匠精神。
在回答记者有关员工参加社会补课问题时,李希贵认为,这一现象的确对孩子成长和学校教学秩序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但也应从教育自身反思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今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必然要带来教育的变革。未来20年六成职业可能会消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办好网络教育,这表明仅靠现行传统教育没法应对未来。如何通过全社会的参与形成各种形态的学习型组织,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课如何能得到更多员工喜爱?徐川认为衡量一堂课或者思政工作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以员工为立场,而不是看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多少花样或方式,更重要的是看员工接受了多少、消化了多少、吸收了多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像为员工精心烹制一顿大餐,要知道员工喜欢什么,自己厨房具备什么,大餐如何送给员工。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应该从员工的立场、老师的角度和传输的过程来充实提升效果。
乡村教师短缺一直是制约着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黄俊琼说,近年来,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农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出台实施,让农村教学环境得到改善,来到农村的老师也越来越多。以贵州为例,农村教师有不少优惠政策,如国培计划、教师周转房、乡村教师津贴补助等,相信今后乡村教师队伍会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