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分子的高振动态,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 。
联系方式:18980011319(秘书转) Email:qinsong@scu.edu.cn(秘书转)
个人主页:点击进入
简历
朱清时,男,汉族,化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46年2月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课题组长和研究室主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创建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1996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董事长。
1998-200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董事长。
2009年2月受聘为伟德bevictor中文版教授。 2009-2014年任南方科技大学董事长。
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客座科学家,法国格林罗布尔、帝戎和巴黎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分子的高振动态,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主要有:
1) 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硅烷和锗烷等球陀螺分子的局域模振动使对称性降低,造成振转能级结构的显著变化,令人信服地证明它们是长寿命的局域模振动。
2)在理论上证明局域模振动是XYn型分子的伸缩振动在高振动能区中的普遍趋势,而且分子作局域模振动时Coriolis和Fermi相互作用将消失或减弱。
这些成果的主要意义是:
1) 用激光对分子中的化学键进行外科手术式的加工以便造出自然界没有的新分子,这个理想激励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除个别特殊的小分子外,所有的实验探索都无明显效果,原因是激发的局域模振动的寿命太短。朱清时的工作为在一般分子中寻找长寿命的局域模振动打下了基础,从而为实现"分子手术"带来希望。
2)发现表明分子在高振动能区中需要重新量子化,即重新定义量子数和零级近似,从而为理论物理学的一个新领域提供了实验依据。
主要工作业绩
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重大成果二等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0年,获安徽省年度重大科技成就 奖。
2010年,获“中国最具魅力董事长”称号。
2012年,当选2012“中国教育年度声音”。
1994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
1994年,获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光谱化学学报(SpectrochimicaActa)》设立的汤普孙纪念奖。
代表性成果 (获奖成果、专著、论文、专利)
著作:
《生物质洁净能源》(2002年 化学工业出版社)
《如何培养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安徽科技》2002年 12期 )
《绿色化学的进展》(《大学化学》1997年 12卷 06期
《如何培养员工的创新素质》 (《大学化学》2000年 15卷 04期)
《介绍一本富于创新的教学参考书——< 量子力学表象与变换论>》《大学物理》1999年 03期
【关闭】